广东惠乐康实业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食品展会-->2013年食品展会专题>2013漯河食博会>第十一届(漯河)糖酒会

第十一届(漯河)糖酒会之漯河文化艺术介绍

2013/1/25 10:22:14   浏览次数:1459次  信息分类:食品博览会   编辑:小杨
    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经历10年发展, 第十一届食博会将作为第八届中部博览会分会,于2013年5月16--20日举办。第十一届中国(漯河)糖酒会之漯河文化艺术介绍如下:
    传统文化
    漯河地区以农历节气为名的地方物色较浓的民俗节日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赶庙会)、五月五(端午节)、六月六(蚂蚁生日)、七月七(牛郎会织女)、七月十五(鬼门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重阳节)、十来一(十月初一)、腊月二十三(小年)等。
    元宵灯展
    元宵灯展是漯河市区节日文化的传统项目,从1988年起,每年都有举行十五元宵节灯展,展出时间一般一周。参加单位是市区所有机关、企事业及驻漯单位,根据各自的经济实力,制做大小不同的花灯。特别是前几届灯展,各单位参展的积极性都很高,平均每年参加展出大型花灯150盏。这些花灯一般高2-3米,长宽各3-4米,有些大型花灯高16米,宽12米,集灯、声、音、形、高科技于一体,从各方面表现漯河市区各行各业突飞猛进、强劲发展的情景,讴歌现在改革开改美满的幸福生活。这些花灯造型别致,制作精良。每年一百多盏花灯,制作工艺各种各样。不少精品花灯使观众看后流连忘返,叹为观止。每年元宵之夜,漯河市区万人空巷,男女老少,涌向灯展展区,观看一年一度的节日灯展。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来漯观看灯展的群众多达十万人之多。自1988年到2005年,漯河市共举办灯展16届,制作参展大型花灯2853盏,观众180多万人,对漯河市的节日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2006年以来,漯河市委、市政府创新活动形式,把每年的元宵节灯展演变为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焰火晚会,至今已举办三届。大型礼花弹,装点漯河的夜空,烘托节日氛围,已经成为我市人民群众每年元宵节必不可少的文化盛宴。
    民间艺术
    漯河市民间艺术表演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深受群众欢迎,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早在解放前,漯河就是水旱码头,经济繁荣,商贾云集,丰富了原有的民间艺术种类,在民间不断传播。在清末,市区一些民舞爱好者和商人组织起了民间艺术表演社,有狮子舞、竹马舞、高跷行走、唢呐吹奏、闹伞表演、推小车、摇旱船、肘阁等。由总社领导,分派各个表演队按指定时间、地点进行表演,其演出经费由各自表演队负担。演出活动一般是在春节进行,演出地点在都街道两旁,表演队每到一处,常常是观众如潮,争先恐后观看表演,店铺老板也都先后放鞭炮燃放以示欢迎。还无偿拿出烟酒、糕点给表演队员发放。每到元宵节期间,四面八方各种城市和农村民间艺术表演队纷纷走上街头,尽兴表演、市内交警、城管等管理部门也都大开方便之门,欢迎这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特别是2008年民间艺术大赛,以弘扬传统节庆文化,高扬团结、拼搏、实干、创新的漯河精神为主题,挖掘民间艺术资源,展示我市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貌,营造“喜庆、和谐、安康”的节日气氛。来自两县四区的30支代表队参与了比赛。参赛人员全部为乡镇农民兄弟,他们精彩的表演和纯熟的技巧让群众领略了漯河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秧歌、花鼓、肘歌、舞龙、舞狮等异彩纷呈,不仅把来自各民间演出团体的精彩节目集中起来,而且让广大农民朋友走上舞台,展示自我,展现他们的新形象、新风貌、新生活,让他们从以往对文化活动被动观看变为主动参与,引导农民群众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互动。此举不仅激发了民间艺人的创作热情,更显示出漯河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心意六合拳
    心意六合拳是我国传统的内家拳之一,是中华武术的瑰宝。明末清初,河南洛阳马学礼遇一隐士传授此拳,其得艺弟子马三元是漯河市临颖县繁城镇人氏,数百年来此拳世代相传。后来流传国内外的形意拳和意拳都是由心意六合拳衍变而成。
    心意六合拳的内容有:心意把、十大形、四把捶、六合刀、六合枪组成。其中心意把是由十个动作组成一个动作为一把;十大形是模仿十种动物(龙、虎、猴、马、鸡、燕、鹞、蛇、熊、鹰)的真意内涵,一个动作为一形。
    心意六合拳的特点是动作简单,内涵丰富,集养生健身,技击为一体,小孩、成年人、老年人都可习练受益,通过锻炼使人体全身内外达到高度协调配合。
    心意六合拳的练法有定式和动式两种。定式是在静止状态下,规范动作,掌握要求,增强肌肉力量;动式是在定式的基础上,做运动练习,在快速运动的情况下,仍能掌握要领要求,达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在千变万化的动态情况下,仍能作到周身内外紧密配合,发放自如。
    心意六合拳的动作快而刚猛,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技击性强,数百年来被拳家视若珍宝。1991年,日本组团到河南学习此拳,省体委聘吕瑞芳老师负责传授,日本代表团回国后,在日本杂志上刊登专辑,封面上打出“心意六合拳中国武术之核心”的字样,可见此拳的重要价值。
    近年来,我市举办了三百年来的首次全国心意六合拳研讨会和两次影响很大的邀请赛,通过交流,打破了数百年的保闭局面,并且在我市成立了“心意六合拳研究会”,把心意六合拳的理论、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整理成书,由“中华武术展现工程” 制作面向全国出版发行教学光盘一套。虽然在普及推广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对此拳种的普及和发展状况仍不理想,存在着失传的危险,急须进一步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此项古老而的拳种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继承发扬。
    双人旱船舞
    临颍县南街村的双人旱船舞是由单人旱船舞演变而来,是由两个坐船女、一个老梢公和一个撑船女,表演渔家在打鱼时,遇到的不同情景故事,具有河南地方戏剧形式的舞蹈。
    双人旱船舞起源于清末,师承五代,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由于此舞运用了大量的地方戏的调子、动作、又因舞姿活泼、衣着考究、道具美观、舞步不俗、动有意思、静有图样,使双人旱船舞既可地摊表演,又可登台演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民国二十七年,该舞在漯河市演出时,外国记者曾多次拍照,老艺人李水长,把照片存至1983年失传。片上印有民国二十七年字号。
    1947年刘邓大军南下路径临颍,为了欢迎大军,临颍军民专门在城北关大操场举行双人旱船舞的表演。1951年随军记者李季,着有《出击》一书,书中叙述了大军进入临颍县城时,临颍人民用双人旱船舞欢迎部队的景况。
    1957年该舞参加许昌地区民间舞蹈会演,获二等奖。并代表许昌地区,参加河南省第三届民间舞蹈会演,获一等奖。在郑州演出结束后,苏联专家和翻译同演员亲切握手,亲吻祝贺演出成功。着名豫剧大师常香玉、陈素真也慰问了表演双人旱船舞的所有成员。通过郑州会演确定参加全国民舞会演,因女演员突发病未能参加。当时的河南日报版正中,还刊登了双人旱船舞的表演剧照。
    由于历史的原因,双人旱船舞停演了好多年。改革开放以后,南街村民1987年又重新组织起了这一民间舞蹈,其阵容超过了任何历史时期,连续几年在漯河市民间艺术大赛中,获特等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胜誉。
    舞阳农民画
    舞阳县绘画艺术历史悠久,它滋生于古老文明的文化环境中,是从民间美术包括民间绘画、剪纸、剌绣、泥塑、壁画等古老传统中发展而来的。1987年,舞阳县组织召开了“舞阳现代民间绘画研讨会”.1987年9月,武天举等人创作的《东河湾·西河湾》、《柿乡》、《左邻右舍》、《瑞阳》、《五月人倍忙》、《六月六》六件作品入选届中国艺术节美术展览《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展览》展出,受到许多专家的高度称赞。1988年2月,舞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同年9月,河南省所农民画院“舞阳农民画院”成立,武天举任农民画院院长。同时,选送100幅农民画作品参加1988年9月届河南艺术节画展。1990年8月,武天举的新创作品《场边》、《老夫老妻》获入选奖。同年10月,在河南省第二届艺术节中,《场边》、《老夫老妻》均获展览二等奖。1993年9月,舞阳农民画20幅作品参加上海宝山“全国现代民间绘画艺术交流展”.舞阳农民画不但参加国内重大美术展览活动获各种奖项,还漂洋过海赴香港至乌拉圭、新加坡、西德等国家地区参展,获得极大成功。1998年12月5日,中央电视台七套“农村文化巡礼”节目组专程对舞阳农民画院采访报道。舞阳县文化馆经常组织农民画作者举行作品分析研讨会,使队伍不断壮大,新作不断涌现。截至2007年舞阳农民画有30多位作者,600多幅作品分别参加省级展览或被选送国外展出,其中《左邻右舍》、《东河湾·西河湾》、《果熟时节》被评为一、二、三等奖,并被国家、省、市收藏。
    铜器舞
    铜器舞又叫“八大扇”--因主奏乐乐器为四扇大铙、四扇大镲而得名。该舞流传在源汇区问十乡一带,印板王、问十、董庄、草河李等村,皆有铜器会。据印板王的老艺人黄海东讲,铜器舞源于清朝末叶太平天国年间,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据印板王村领舞人李明德说:开始只打铜器不舞,但有“捂”、“亮”、“撂”、“托”等手势动作。后来,为了使表演更加热闹,增加了“跨”、“跳”、“蹉”、“跑”等步法及“穿插”、“剪子鼓”、“自转”、“急跳”、“走马灯”等调度。分段落段,段与段之间用音乐及领舞独舞衔接,就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另外,今天的“八大扇”是由原来的“四大扇”(两扇大铙、两扇大钹)变化来的,伴奏乐器原来只有一面小堂鼓、一面大锣,一对手钹、一面小锣,当时叫“四大件”.现在已增加到“九大件”.
    铜器舞的音乐共分七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的名称及特色,段:一铙;第二段:小花镲;第三段:别子;第四段:剪子鼓;第五段:三五铙;第六段:走马灯;第七段:大花镲。主奏乐器是:大铙、大钹、伴奏乐器有大堂鼓、大锣、手钹、小锣等。领舞化丑脸,头上包黄扎巾(像太平军那样),上身穿蓝褂子、白内衣,下身穿黄彩裤,腰束浅青腰带,白布补袜,黑软底革靴。大铙演奏者化黑脸,大钹演奏者化红脸,头上都包黄扎巾,上身穿白褂子,下身穿黄彩裤,腰束浅青腰带,白布袜、黑软底靴。主要道具是一面竹节小鼓(班鼓),一根击鼓和指挥用的竹钢小棍,是领舞兼指挥的工具。
    按照问十村一带的民俗,铜器舞于冬闲在大街通衢及广场空地演出,重大节日在舞台上亦可表演,段,调度线较短,多用“亮”钹手势及“跨”、“换”步法,节奏稍平缓。第二段,突出“穿插”的调度形式和大钹花齐奏手法及“跳”、“蹉”等步法。第三段,突出“捂”、“撂”、“托”等击奏手法。第四段,突出走“剪子鼓”的调度形式,演员在走动中表演。第五段,突出大铙的不同击奏手法,调度线短,表演气氛热烈。第六段,全曲一百七十二小节,其中一百一十九小节运用“走马灯”似的调度形式表演,突出“跳”的步法和领舞“自转”的调度形式。第七段,是全舞的高潮,动作幅度大,节奏稍快,气氛热烈,大钹加花击奏的手法,得到完美的体现。铜器舞的表演,有着特殊的风采和韵味::动律一致,分段演出;第二:领舞指挥,风趣幽默;第三:相辅相成,珠联壁合。一九八五年四月,中国舞蹈家协会河南分会与河南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办公室,对该舞录了像。
    龙舞
    郾城何庄青龙会起源于清光绪年间,先是村里的人士何发明、何同顺等人积极倡导组织发起的龙灯会,在每年的春节闹元宵期间表演,还在各个庙会、名人祝寿、做生意人开业庆典等进行巡回演出,倍受人们的喜爱,期间的舞龙高手有何俊举、何俊芳等人。他们在农闲时一方面习武强身,一方面舞龙弄珠,因群众对这一象征吉祥的龙灯非常喜爱,又加上当时舞龙人的敬业,长时间的演练切磋,何庄村的龙灯会逐渐发展起来,并在当时漯河、郾城等周边地区经常巡回演出,逐渐、服饰、道具都较原来有了壮大和更新。
    1966年文革年后,曾因多种原因中断演出了二十年的形成影响。民国年间,又以何国钦、何本立、何宝德为首的第二代舞龙人。在原来基础上又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无论演员队伍时间。直到1996年又以时任何庄村村委书记何长勋为首,何宝德、何玉德、何玉坤等人为技术教练,并由原来的一条龙舞增加为现在的两条龙舞,表演套路以前光是在地上玩“龙翻身”、 “就地十八滚”等又增加了“龙走独木桥”、“龙翻山”、“高山决斗”等,现有套路表演不下十余种,何庄青龙会是郾城区民间舞蹈中的一支奇葩。
    青龙会的龙是青龙,舞龙者自身穿青彩衣,舞蛛蛛者身穿红彩衣,乐队着黄彩衣,现有70多人,本舞的锣鼓伴奏,有快、慢、轻、重的强烈区别,但不受节奏限制。玩蛛蛛者带领青龙开始恭贺跑场子,然后进行套路表演,如“就地十八滚”、“龙走独木桥”、“龙翻山”、“龙钻节”、“走八孔桥”“龙钻山洞”、“高山决斗”、“耍大夔(kui)等十余种套路。已成为何庄村周围数十里,漯河境内村民百姓喜爱的一支民间表演队伍。
    狮舞
    郾城”东关狮子会“成立于1897年,是由吴聚才(1877年出生)从南阳拜师学艺归来组建,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东关狮子会“起初叫”东关故事会“,以”双狮舞“为主打节目,另外还配有”竹马“、”二鬼绊跌“(又叫二鬼摔跤)、”九节鞭“等节目,整场演出大约要三四个小时。其中”双狮舞“共分:”玩灯“(灯,又叫绣球,夜晚可亮),”耍棍“、”狮子吃碟子“等三部分组成;”狮子吃碟子“是整个舞蹈的精彩之处,罗汉宴请宾客,桌子上摆放十六个分别装有鲜美菜肴点心的碟子,狮子偷吃罗汉去护,整个舞蹈围绕着一偷一护展开表演,狮子每吃一盘点,就地翻滚,连续数次,直到桌子上的菜肴盘点全部吞完。罗汉大怒,手执神禅训斥狮子,狮子自觉惭愧,又将菜肴原封不动一一吐回。这一系列的舞蹈动作表演中,十六个盘点在狮子腹中不翻不烂,原样吐回,十分精采,表演中,狮子与罗汉撒娇、咬耳朵、啃脚,用屁股撅罗汉,罗汉则用神禅撬嘴,掐脖子、捶背、揉胸等一番嬉戏,妙趣横生,令观众捧腹大笑。特别是到了晚上玩耍时,双狮两眼发光,随着舞步,伴着鼓点,一明一暗,神吃妙吐之后,还能吐出带火的莲花灯,让人观后拍手叫绝。且演员技艺精湛,表演细腻,在当时方圆百里享有盛名。
    到了第二代传人杨大雷(1919年出生)领班时期,又增加了武术(单刀、双刀)、气功(油锤灌顶、胸口碎石、上刀山)等一些杂耍节目,又壮大了队伍,当时整个舞狮队高达八十人左右,有令旗(指挥)、打击乐队、竹马队、狮子队、武术队、二鬼绊跌等,综合演出,更为壮观。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所有服装道具被毁,演出因此中断。1979年,时任村支部书记李庆典又重新组织恢复了”东关狮子会“.服装、道具、乐器全部重新购置,同时恢复了部分的传统节目。
    唢呐
    临颍县以李望根、陈松龄、杨海军为主的唢呐吹奏班,不仅在许昌地区屡获一等奖,而且在漯河市区也多次获一等奖。1988年10月,他们代表漯河市赴郑参加河南省首届艺术节,全省唢呐吹奏强手如林,临颍唢呐吹奏时而婉转动听,时面高亢激越,吹悲乐如泣如诉,吹喜乐陶人心醉,其所吹奏的歌曲,戏曲无不折服前来围观的人群,使之驻足忘返。经过几天的角逐,在二十多个唢呐班中名列榜首荣获”状元杯“奖。另外,李望根、陈松龄、杨海军吹奏的唢呐,于1993年赴湖南长沙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首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分别荣获一等奖、贡献奖。
    剪纸
    剪纸是一种在纸上剪出来的画,人们将剪好的图案贴在门楣、窗子、桌子、柜子…等,以表达自已的喜乐、感情及生活感受,因此我们又称之为”剪画“或”窗花“.剪纸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多取材自喜庆节令、五谷丰收、民间戏曲故事、儿童、动物等,既饶富情趣又装饰美观,故深受大家喜爱,在今天,剪纸不再局限于应用的范围,其俨然成为艺术形式的一种。
    剪纸艺术作为一种与中国造纸术同时出现的艺术,至今仍兴盛于中国的民间。南方的纤巧秀逸,北方的浑厚苍劲。中华大地,各地风格不同,每一位艺术家又独成一体,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我们将展示这一中华民间艺术。
    张保俊在不断学习和创作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国民间剪纸的精华,融合北方和南方两种不同的剪纸风格为一体,在河南豫中地区博大深厚的文化积淀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原地域特色的民间剪纸艺术风格。其作品以豪放夸张的艺术造型,古朴质朴的剪工线条,瑰丽奇特的艺术想象,浓郁醇厚的乡村气息和田园情趣,堪称中国民间剪纸的一绝,被誉为中华古老民间艺术新进绽放一枝奇葩,尤为独特的事,其自创的双手并用、左右开弓的剪法更是与世无双,精彩绝伦。
    其作品以豪放夸张的艺术造型,古朴质朴的剪工线条,瑰丽奇特的艺术想象,浓郁醇厚的乡村气息和田园情趣,堪称中国民间剪纸的一绝,被誉为中华古老民间艺术新近绽放的一枝奇葩,尤为独特的事,其自创的双手并用、左右开弓的剪法更是与世无双,精彩绝伦。主要作品《教子成材》、《孝敬老人》、《计划生育好》、《二龙戏珠》、《猪八戒娶亲》、《猛虎下山》、《松鹤延寿》等。
火爆云展-线上糖酒会,永不闭幕的糖酒会
微信公众号
江西尼尔森酒业有限公司
广东嘉能可食品有限公司
山东省鼎隆食品有限公司山东省鼎隆食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