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第21届华北春季糖酒会将于2016-4-9至2016-4-10在石家庄人民会堂会展中心举办。届时欢迎广大厂商朋友前来参会!必游景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2016石家庄糖酒会。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
景区交通:
乘车路线:市区乘131路、快131路、132路、130路至正定。
自驾线路:京石高速正定出口处至正定、107国道至正定、体育大街北行至正定。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简介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北15公里,全县面积为585平方公里,人口54万。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从境内穿过,是北京南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与保定、北京并称为“北方三雄镇”,至今正定南城门还嵌有“三关雄镇”的石匾额。清代大诗人朱佩莲曾赞道:“九通京华路,真称北镇雄,波警徒骇侧,云压太行东。

正定,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拥有七千多年的人类史。春秋为鲜虞国。战国属中山国,赵灭中山后,遂归赵。秦时属恒山郡。汉初置东垣县,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代郡相陈豨与韩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密谋造反,叛将赵利守东垣。因门人告密韩信被杀。次年,汉高帝杀了陈豨,率师攻克了东垣,更命真定,寓真正安定之意。1400年来,这里一直是府、州、郡、县所在地。清雍正元年(1723 年)因避世宗胤镇名讳,改真为正定,沿用至今。
源远流长的历史,给正定留下了风格独特的名胜古迹,人称“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三山不见”指的是历史上正定曾用过中山、恒山、常山(一说恒山、常山、近山)名字,但正定却没山;“九桥不流”,说的是正定大佛寺三桥、府文庙圣人殿三桥、县文庙三桥。凡桥大都因流水而修,而正定九桥则为供人观赏消遣而建,桥下并无流水,所以称为“九桥不流”。 “九楼”指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楼,以及四座城角楼和阳和楼。据历史记载,城门楼乃明万历初年所建,后经明清两代几次重修。阳和楼,位于南大街中段,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楼周围庙宇较多,形成了“庙夹道,道夹庙,十字路口五条道”的格局。阳和楼基高约三丈,宽约两丈,长约十五丈。历代帝王、名贤曾为阳和楼题辞、题字、建碑,刻着南宋理学家朱熹题写的“容膝”二字的方石嵌放在楼上正中央,明崇祯年间名贤敬送的“广大高明”横匾挂在楼外北侧,另外还有题写“舞鹤齐云”、“砥柱”的匾额、碑记等等。“四塔”为高耸入云的凌霄塔,造型奇特的华塔,端庄秀丽的须弥塔及佛教临济宗的发祥地的澄灵塔;八大寺指的是隆粉寺、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前寺、后寺、崇因寺。“二十四座金牌坊”是过去正定拥有的大小二十四座牌坊,像较大的许家牌坊、梁家牌坊、常山古郡圣德通天、德配天地、木铎万世等。
众多的文物古迹使得正定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佛教文化博物馆”,著名学者余秋雨惊叹正定具有“千古之美”,国家原、原副钱其琛都曾亲笔题词。现存隋、唐至民国时期文物、建筑遗存38处,其中国保8处(隆兴寺、开元寺、广惠寺华塔、临济寺澄灵塔、天宁寺凌霄塔、县文庙大成殿、府文庙、风动碑)、省保6处(正定古城墙、西洋村仰韶文化遗址、小客龙山文化遗址、新城铺商代遗址、梁氏宗祠、王氏家族墓地)、县保24处,为国内县级城市所罕见。馆藏文物7672件,其中一级文物44件,二级文物220件,三级文物871件。宋太祖赵匡胤敕建的隆兴寺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京外名刹之首”;临济寺作为佛教临济宗的发祥地,是研究中国佛教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历史见证;开元寺钟楼是我国现存的一座唐代钟楼。此外,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须弥塔、广惠寺华塔等均造型奇特,建筑精美,具有极高的建筑学、美学价值。
历史上,正定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常胜将军”赵子龙、“四部尚书”梁梦龙、“收藏家”梁清标、“北洋三杰”王士珍等均籍正定。据史志记载,仅明清两代正定文武进士就达118名,见于史料的文人达170多人。作为历代北方文化中心,造就了古城正定的璀璨文化,孕育了正定深厚的文化底蕴。白居易、欧阳修、文天祥等历代文人雅士都在正定留下光辉诗篇和剧作。正定曾是元杂剧鼎盛时期的中心之一,历史上保留了大量诗、词、歌、赋,享有“元曲四大家”之一美誉的白朴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墙头马上》成为元曲中的标志性作品。正定佛教文化传承不衰,历代高僧大德辈出,涌现出慧净、义玄等一代佛学宗师,特别是临济寺作为临济祖庭,在佛教界和海内外地位之高,影响之大,世所罕见,是中华文化兴盛时期的“佛教重镇”。
自驾游路线:京石高速正定出口处至正定、107国道至正定、体育大街北行至正定。
隆兴寺
隆兴寺位于正定县中山东路北侧,为国内著名的佛教寺院,1961年由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改额隆兴寺。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旨,于寺内铸造一尊巨大的四十二臂铜质千手观音-菩萨像,并盖大悲宝阁,此后,寺内大兴土木进行扩建,以大悲阁为主体的宋代建筑群便相继告成。金、元、明各代对寺内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和增建。清康熙、乾隆年间,又曾两次奉敕大规模重修,寺院形成了东为僧徒起居之处,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帝王行宫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赐额“隆兴寺”。
寺院建筑中轴线南端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大悲阁、御书楼、集庆阁、弥陀殿、龙泉井亭。主次分明,高低错乱,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寺院建筑的独特风格。
寺内有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即:被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誉为世界古建筑孤例、造型独特的宋代建筑摩尼殿;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的倒座观音;我国早期的转轮藏;被推崇为隋碑的龙藏寺碑;举高21。3米的千手千眼铜铸观音菩萨是我国古代的铜铸大佛;设计巧妙,富于变化,做工精细堪称我国一绝的铜铸千佛墩。同时寺内还荟萃了历代瓷器、碑刻、壁画等艺术珍品,均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为增加文化内涵,2004年-2005年在寺内东北侧建成集文物展示、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明清式园林——龙腾苑。龙腾苑占地40余亩,园内古迹荟萃风景优美,有北朝石造像、金代广惠大师经幢、元代壁画、明代龙泉井亭和“三世中丞”牌坊,同时还会欣赏到紫虚山、明远亭、龙吟榭、千秋鉴园、春荫亭、延光堂等园林景观。让人环游其中,仿佛走入美丽的历史文化画卷。
隆兴寺是座千年古刹,也是一座古代文化宝库,千百年来,以强大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1974年以来,先后有田纪云、薄一波、李鹏、李瑞环、吴阶平、彭冲、彭佩云、钱其琛、、迟浩田、姜春云、等70多明莅临正定隆兴寺,题词“文物宝库,旅游胜地”;2001年11月5日,视察隆兴寺时,对其所蕴涵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给予高度评价。2001年隆兴寺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荣国府
荣国府是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严格设计和建造的,它是一座具有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群。分府、街两部分,也是一处明清风格的影视拍摄基地。
荣国府是按照《红楼梦》中所描绘的“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建造的一座封建王宫府邸,占地面积二万二千平方米、建筑面积四千七百平方米,有房二百一十二间、游廊一百零二间。整个府邸分中、东、西三路,各路均为五进四合院:中路为贾政公务院,采用了庄重的宫廷式彩绘、东西两路为内宅院,采用了明快的苏式彩绘。室内落地花罩典雅气派,明清式家具精美华贵,二十三个场景、一百五十个人物;一千六百多件古玩、字画,再现了“ 钟鸣鼎食之家,读书翰墨之族”的富丽堂皇。府内西侧怡园内四季花亭古香古色,小桥迂回山水齐备,婉如一座小巧别致的苏州园林。
宁荣街总长二百米,占地面积一万五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一千七百平方米,房间一百二十间组成风貌各异的五十一家店铺。它是参照乾隆南巡图设计的,房屋错落有致,街上旗幌招展,牌匾齐全,再现了康乾盛世景象。
荣国府自建成以来,拍摄了170余部影视作品,《红楼梦》、《雪山飞狐》、《康熙微服私访记》等著名影视剧均拍摄于此。
府中新建“曹雪芹纪念馆”占地九百六十平方米,为二进四合院,院内有房二十三间,主体展厅分为六个部分:一、曹雪芹生平展;二、曹雪芹书房;三、百年红学展;四、曹雪芹家世展;五、红学名家展;六、红楼文化展。纪念馆通过实物、图书、美术作品等展示了曹氏家庭由盛到衰的历史过程,展现了文学巨匠曹雪芹的生平事迹。
赵云庙
《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云:“赵云,字子龙, 常山真定人也”。先主刘备赞赵云一身是胆,世称赵云常胜将军。谈三国者,无不语及长坂坡救阿斗之故事。云之英明可谓妇孺皆知,子龙故里人民引以为荣:历代先贤奉为神明,建庙祭祀,香火颇盛。
一九九六年,正定县斥巨资在清朝道光年间的遗址上第四次重新修建。重修之庙占地12亩,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全部为仿明清式建筑,造型古朴 ,气势宏伟。其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四义殿、五虎殿、君臣殿、顺平候殿。主殿鱼贯中轴,左右配殿翼辅两侧,整个布局开阔大方,整齐匀称。更以碑亭刻石,花草树木点缀其间,尤为肃穆典雅。
庙内现存赵云故里碑、赵云饮马槽、练功大石锁、孔明灯、关羽的《风雨竹》、张飞的手书珍品、曹操的存世手迹《衮雪》、岳飞手书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以及三国时期保存下来的古兵器等诸多文物。每逢节假日期间,举办放飞孔明灯、精彩武术表演、常山战鼓表演等系列文化活动。
赵云庙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与举世闻名的隆兴寺、荣国府相互毗邻、相得益彰。
近年来,海内外赵氏后裔多次前来观光祭祖,加强了与海内外赵氏宗亲及爱国人士的友好往来。
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正定常胜街西侧,原名净观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隋开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奉诏改今名。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废毁,殿堂塌落,仅存钟楼和须弥塔。钟楼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建筑面积135平方米。单檐歇山顶,上布青瓦,通高14米。其大木结构、柱网、斗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筑艺术风格。甚层木构件还有相当部分保持了唐代原貌。这是我省现存年代早的一座木结构钟楼,也是北方时代较早的一座。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落架重修。钟楼上挂铜钟一口,高2.9米,口径1.56米,厚15厘米,造型古朴,为唐代遗物。须弥塔,俗称砖塔、方塔,坐落于钟楼西侧。塔身建在高约1.5米的正方形砖砌台基上,塔平面为正方形,密檐九级,举高39.5米,塔身层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两端均浮雕一尊雄劲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线以上全部由青砖砌筑。正面辟石券门,门框刻以花瓶、花卉图案,门循浮雕二龙戏珠。门楣上端镶嵌长方形石匾,上面镌刻“须弥峭立”四个楷书大宇。每层砖砌迭涩檐,四角悬挂风铃。塔身宽度自第二层开始收缩,外观清秀挺拔,简朴大方,颇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叠涩出檐塔的典型作品。
凌霄塔
凌霄塔原名“慧光塔”,因系砖木混合结构,又称“木塔”。凌霄塔坐落在正定县城内大众街北侧,为正定古城八大寺院之一,是天宁寺内的重要佛教建筑遗存。此塔始建于唐咸通初年(860年),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重修,金皇统六年(1146年)再建,明、清均有修葺,现存为宋、金建筑。凌霄塔磅礴豪放,直插云际,是我国现存的木制阁式古塔。塔身九级,通高41米,平面呈八角形,一至三层为砖造,四至九层以木结构为主。塔上斗拱由下至顶均为四铺作出单杪,下三层砖砌部分,每面有补间铺作三朵,上六层每面有柱头铺作两朵,斗拱飞檐,外观挺秀。各角悬挂风铃,四面设门,塔刹原为铁铸,九层相轮呈枣核状,为古代佛塔结构中所罕见。塔内有阶梯,由底层圆拱门进入塔内,逐级攀登,直达顶层。塔身砖木结架,空间设计有独到处,为古代建筑史研究提供独特实例。1981—1985年国家拨款对三层以上落架大修,使这一古老的建筑重放异彩。现该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塔
华塔在正定县原广惠寺内。寺院建筑早已塌毁无存,仅存华塔屹立于丘岗之上。塔始建于唐贞观年间(785-805年),金大定年间(1161—1789年)重修,明清两代皆有修葺。现存华塔均为金代建筑。塔高40.5米,造型独特,结构富于变化。塔为楼阁式,全部由砖砌筑。塔基分四层。三层以下平面呈八角形,第四层为圆锥体,这是宝塔外形的精华所在。层原在其四个正面又另加扁六角形亭状的单层套室,俗称“小塔”。塔身各正面及套室之外都有圆拱形洞门,斗洪配置奇异。第二层为平正八角形,每面三间,下有平座,上有斗拱檐瓦,每面当心间是门,梢间是假方格窗棂及长方尖形砖砌佛龛,共24个。第三层平座甚大,但塔身骤小,四面为方门,斜棂假窗。第三层以上呈圆锥形,其上依八面八角的垂线有浮雕状虎、豹、狮、象、龙及佛像等壁塑,参错排列,不臃不疏,十分得体。原有彩绘现已剥落。从壁塑部分再上有八角形檐顶,上为塔刹,已残损。塔原为广惠寺内之建筑,乾隆帝曾多次到寺拈香礼佛,临塔观景,并题额曰“妙光演教”。整个塔的外表,原来均有彩画,当年初建时,五彩缤纷,鲜艳夺目。
澄灵塔
澄灵塔,坐落于正定县城生民街东侧临济寺内,俗称青塔、衣钵塔,是1956年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澄灵塔高30.7米,是一座砖砌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塔。塔下为宽广的八角形石砌台基,台基之上设须弥座,其束腰部分雕饰极其富丽的奇花异鸟图案,其上为仿木构砖雕斗拱、平座、栏杆;再上即砖制三层仰莲以承托塔身。塔身层甚高。正面设对开式拱形假门,侧面饰花棂假窗。转角处作圆形倚住。塔身的八层檐相距甚近,给人以重檐密布之感。从整体看,除层掾飞和各层角梁为木制外,其余各层檐下斗拱和平座栏杆均系砖仿木构。塔顶以砖雕刻的刹座,以铁铸的相轮、仰月、宝珠,增加了佛塔的庄重。澄灵塔设计精巧。造型美观,雕饰富丽,结构富于变化,堪为密檐塔中的佳作。但由于年深岁久,早已残破不堪。因此,于1985年予以大修,各层瓦顶、残破的斗拱、砖雕、铜镜等均一一修缮,焕然新姿。